再過兩天,全國進入緊急命令並同時公告宵禁(目前為23:00-04:00),以及跨省府的交通往返管制,國內航班、長途巴士也都喊停。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為中國留餘地的演講內容 不管是重提「武漢病毒」一詞、列舉中國不當行為,或宣布制裁措施,這都像在展現對中的強硬態度,不過事實上,川普提及的內容,以及說完就走的行為,反而透露了他還想與中國交涉、談判,並為中國留了談判的餘地,因為記者會上川普隻字未提美中貿易戰的談判是否會被影響,川普不留記者提問時間恐怕也是要避免被問到該問題,好為兩方留有談判空間。川普的行為並不代表川普不在意香港國安法議題,但可以看出,川普現下更在乎的,而且會極力達成的,是與中國的貿易談判,畢竟為美國談好一個利多的貿易協定,將為川普十一月的連任帶來一大助力,有機會反轉因為防疫失敗、經濟停擺而下滑的民調,而當貿易協議比人權議題重要時,香港問題的對策與對中國部份人的制裁,就成了能提升美國談判地位的籌碼,就像《交易的藝術》中的重要談判原則:「善用優勢」(Use your leverage)。
基於交易藝術的外交政策 這麼看來,香港人權議題似乎已淪落為貿易談判的籌碼了,但就現實而言,不管是哪一任、哪一黨派的總統,貿易、選票和金錢等實質利益,往往都是高於人權追求的,只是實踐方法的不同罷了。美國時間29日下午,川普(Donald Trump)在記者會上宣布美國退出WHO,雖然這項決定早就被許多國際政治學者料到,但仍然引起輿論譁然,許多國際關係專家皆批評這個決定將有損美國的國際形象、影響力,甚至是美國的防疫能力。從2016年川普上任以來,許多國際政治學家就試著在為所謂的「川普主義」(Trumpism)畫上明確的定義,然而川普反覆無常的立場、態度與言論,總是弄得專家學者們看得一愣一愣的,慢慢地,學者們也習慣了川普非傳統、出奇不意的行為。這場眾所矚目的中國記者會開始後,川普本人又遲到了半小時,等到川普終於出現後,一講完話,馬上掉頭走人,不給記者問話機會。到了29日早上,川普發了封推特,用大寫字母寫著短短的CHINA,卻沒有任何的註記,也沒有任何的解釋,許多關注者們開始擔心,總是出人意料的川普會不會就用這一則推文,代替了這場所謂的中國記者會,等到了接近中午12點半時,白宮終於發訊息宣布,將在下午兩點召開記者會。
然而筆者認為,「川普主義」早就明示在他1987年出版的半自傳、半商業暢銷書《交易的藝術》中,若從《交易的藝術》來看退出WHO的決定,以及宣布該決定的記者會,也就能對川普的對中方針有更全面的了解,而首先,就要從29日的記者會說起。換句話說,在商場上輸掉一比交易,賠的只是錢、一塊地或一棟樓,但在國際政治上,一個錯誤的推斷或決策,所要承擔的後果可能是戰爭和人命。(圖片設計:劉芝吟、林洵安) 為什麼官宣系統要使用這種方式來表述,背後有什麼意涵? 中共政權擅長政治表演,人民大會、黨代會如同表演舞台,每個官員幹部出場和互動就像一齣「權力的劇場」。
有位教育廳廳長被舉報打麻將、逛窯子,他向黨進行自我批判:「身為教育戰線的官員不知檢點,『追求低級娛樂』,辜負了黨與人民重大囑託跟殷殷期待。李文亮事件屬於公衛議題,並未觸及最敏感的政治警戒線,中共就會轉而以輿情引導的手法處理。早期的外宣手法,離西方思維相當遙遠,效果不彰,例如不斷重申西藏自古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部分。讀懂暗碼,才能看清箇中門道,意味彼此是同一國。
近幾年,中共的外宣系統也建構一套敘事模式,積極向世界輸出軟實力,在「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肆虐全球之際,持續向國內、國際世界推送中國「好聲音」,塑造黨與人民並肩、中國為世界挺身的抗疫故事。在檢討批評之前,領導幹部的秘書要先相互核對,你不能火力過猛,把別人批成收賄貪官。
因此這套「修辭學」是重要關鍵,既不能太過敷衍走場,又不可致人於死地,講求有技巧地過招發揮,互相「紅紅臉出出汗」。比如進行思想改造學習時,幹部自我檢討,批判自己過往哪裡還不到位,偏離領導人的思想路線,大家也要相互批鬥。中共獨特的語言系統,不僅是有跡可循的儀式表演,在特定情境,還可能隱含權力變遷的暗碼。對內動員集結,向外宣傳中國好聲音 想要研究中國,除了仔細檢視黨「說了什麼話」,不能不先搞懂「話是怎麼被說的」。
同時,高薪聘請國外傳媒人才,改用西方能接受的語言包裝,進行一系列大外宣。」 儀式最終目的是大家安全下崗,又完成黨交付的任務。圖片來源:By Byron E. Schumaker, ca. 1935-, Photographer (NARA record: 8451340) -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Public Domain, Link 過往中共的外宣充滿黨國色彩,但他們注意到西方「公共外交」的成功,開始學習這種非官方的軟性交流模式,再植入政治意圖這些設計都強調了身體形象在交友時的重要與優先性。
反省單一的身體意象 營利公司開發的交友軟體,也滿足了男同志的社交需求。如果我們打開男同志的交友軟體,又會看到什麼樣的光景呢? 交友軟體、Dating Apps是男同志當今認識彼此、尋找朋友、親密伴侶或性伴侶的重要媒介。
陽光/剛、健美的身體意象不只深植人心,也是社群裡眾所慾望、追求的理想體態。但能夠想像的是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
這些相對邊緣的慾望,如果更仔細地觀察男同志社群裡的生態,會發現他們一直都在:「熊族」認同(體型偏肉的男同志)、到現在還可以看得到的扮裝文化等等(儘管他們目前各自的運作和被接受的程度也可能有侷限),都是可以多加探索的案例。很多人不放上自己臉的照片,而是放上自己無臉的身體——通常是身材「好」的身體——的照片。從有網路以來,男同志(事實上,也不只男同志)就開始利用這種新的媒介來社交,早期流行的如UT聊天室、批踢踢實業坊的MOTSS版,到現在專為男同志設計的交友軟體,也成為圈內人主流的交友空間。因此,交友軟體所帶來的便利性,以及協助男同志參與社群、在異性戀的社會裡能交友的賦權功效可能並非雨露均霑,而是沿著「身體資本」的差異不均勻地分配在社群裡:只有符合理想身體——擁有身體資本——的人才能享受。舉例而言,包括被排擠、被身材羞辱,嚴重者甚至過度使用藥物或者節食來改變身體。被認為「過胖」的身體、陰柔的身體可能都不被看到。
手機應用程式成為新的熱點,大部分的使用門檻並不高,只需要依個人放上照片、個人簡介或者基本資料(例如體重、身高等)就可以在軟體上尋找社交對象。誰的身體不被主流身體呈現?誰有本錢去健身房經營自己的身體?而最後,這些能與不能、有與沒有的差別如何透過交友軟體上呈現的單一身體意象使得某些人被排除了? 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元的(而且是原本就存在的)身體被呈現、被看到且被慾望。
反之,交友軟體上大家自我呈現的方式似乎有某種暗碼可循。而當今的男同志所被呈現的樣貌,許多已經脫離了「男同志=陰柔」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面容姣好、身材標緻的形象。
沿著商業利益所開展的各種同志的生產與消費現象,或許隨著同志越來越能被接受而繁榮,但在許多方面來看——在這篇文章中討論了身體意象——都可能其實排除了社群內的差異,讓新的利益與福祉不均地分配予社群成員,於是塑造了圈內的階級。這些可以說是這些社群文化以及商業的賦權面向,但我們或許也應反省商業邏輯的侷限。
原本已經崇尚陽剛男體的社群特質透過交友軟體的媒介被放大、增強,因而再製了陽剛氣質的優先性。身體意象的「民主化」還有待努力。關於台灣的情況,或許有待更多調查。早期男同志要對抗的,是被負面呈現的身體:過於陰柔、矯揉造作。
再製陽剛氣質 交友軟體在設計上就已經強調圖片優先於個人簡述,而在個人簡述裡也提供各種可供設定的選項,例如:身高、體重、年齡、自己與自己偏好的體型(纖瘦、有肌肉……),與自己在圈內所屬的身體類型(例如:熊、狼……)。西方有許多研究顯示單一、陽剛、健美的身體意象,對擁有非主流體態的男同志造成許多負面影響。
時至今日,健身房仍然是男同志的情慾與社交空間,也是圈內人們打造理想身體,並藉此獲取認同與社交連結的手段。但若我們打開交友軟體,會發現這些平台本身並不只是讓每個人自由地展現自己、遭逢他人的「透明」媒介。
即使有衣服遮蔽的身體,大家也常常放上可以突顯自己體態的照片。舉凡媒體的再現,以及交友軟體上自我呈現的實踐,可以說打造健美身體的風潮自1980、90年代以來,深深地改變了男同志的對外與自我形象。
過於單一、強調陽剛健美的身體形象很容易造成同志社群內部的身體焦慮,甚至讓屬於「非主流」體態的男同志感到莫大壓力,或者在交友市場上始終被冷落。儘管那些打扮中性的、喜歡扮裝的同志形象並沒有完全消失,但不可否認的是,陽剛肌肉男的形象已蔚為主流:講到男同志電影,誰不會想到張孝全飾演的那些角色? 除了不分性向的媒體再現以外,針對男同志的各種出版、影視也呈現了同一種身體。雖然每個人的長相都不一樣,為何仍展現如此單一的身體意象呢? 打造健美的身體 交友軟體上呈現的男同志身體,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蛛絲馬跡。一開始大家所想像的男同志身體,說不定就包含了健壯的、陽剛的、「都市美型男」的元素。
其中具指標性的事件,或許是1998年專門面對男同志的AG健身房的成立(但AG健身房開業不久就因為警察過於頻繁的登門臨檢騷擾而被迫關閉,成為台灣同志史上警察暴力壓迫性少數的重要事件之一)這些相對邊緣的慾望,如果更仔細地觀察男同志社群裡的生態,會發現他們一直都在:「熊族」認同(體型偏肉的男同志)、到現在還可以看得到的扮裝文化等等(儘管他們目前各自的運作和被接受的程度也可能有侷限),都是可以多加探索的案例。
被認為「過胖」的身體、陰柔的身體可能都不被看到。從有網路以來,男同志(事實上,也不只男同志)就開始利用這種新的媒介來社交,早期流行的如UT聊天室、批踢踢實業坊的MOTSS版,到現在專為男同志設計的交友軟體,也成為圈內人主流的交友空間。
這些設計都強調了身體形象在交友時的重要與優先性。手機應用程式成為新的熱點,大部分的使用門檻並不高,只需要依個人放上照片、個人簡介或者基本資料(例如體重、身高等)就可以在軟體上尋找社交對象。